2025-08-09 –, TR512
《數味食光:臺灣飲食記憶特展》是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接手「國家文化記憶庫 2.0」之後的重要階段性展覽。本展不僅整合了前瞻計畫一期期間透過公開徵案所累積的資料,也結合了 2.0 時期的社區參與行動。同時亦匯集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台史博典藏,及如圓山大飯店等國宴級場域的館藏資源,試圖在虛實交錯的展演中,透過視覺、聽覺、互動體驗,拼湊那些難以具象呈現的味覺與嗅覺記憶。
筆者曾於開放資料建置初期,作為陪伴者協助社區參與,也在 2.0 時期與成大謝仕淵老師協作進行「可食記憶」的線上策展,並邀請六個社區共同行動。令人關注的是,在本次《數味食光》實體展覽中,原本的線上策展資料被再一次轉譯為實體展的一部分。然而,這些原本僅存在於數位形式的資料與論述,作為「第一次策展」的基礎素材,參與者的貢獻是否應在此次再展示中被重新命名與顯彰?
當我們面對越來越多「原件」即是「資料」、而非紙本實物的策展時代,也應思考現行策展中對於資料貢獻者的標示、顯名方式與界線。在這場文化數位化與再現的過程中,如何尊重原始貢獻者,正是我們需要共同面對的策展倫理課題,希望在這場分享中與各位交流嘗試聚焦中我們來自開放社群得的共識期待。
中階
2013 幫 Muka 救火掉進 COSCUP 行銷坑,就坑坑相連出沒在 SITCON, g0v Summit, CCTW 中,也當過拉贊及出納志工小精靈。資傳碩班時接觸了資訊社會學,進而思索怎樣讓地方或人文的人都能快速接觸開放精神,也試著在一些文恐行動中試著嘗試開放的概念。曾在某前瞻計畫中試著推動開放資料與 CC ,突然醒悟覺得來 OCF 可試著從不同角度「更用力」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