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n Liu
2013 幫 Muka 救火掉進 COSCUP 行銷坑,就坑坑相連出沒在 SITCON, g0v Summit, CCTW 中,也當過拉贊及出納志工小精靈。資傳碩班時接觸了資訊社會學,進而思索怎樣讓地方或人文的人都能快速接觸開放精神,也試著在一些文恐行動中試著嘗試開放的概念。曾在某前瞻計畫中試著推動開放資料與 CC ,突然醒悟覺得來 OCF 可試著從不同角度「更用力」使力。
Sessions
FOSDEM(歐洲自由與開源軟體開發者年會)向來是全球開源趨勢的風向球。今年 OCF 出訪夥伴帶回來兩大觀察:在安全與永續政策面,以及在合規與社群協作面。
在安全與永續政策面,歐盟甫上路的《網路韌性法》(CRA)規定,所有連網產品都須附上軟體組成清單(SBOM),讓供應鏈一目了然。草案最初將責任推給維護者,經社群奔走後修正為「企業負責、公益專案豁免」,討論仍持續拉鋸,今年也回到「開源本質與維護者角色」等精神層面的反思。同時,為了配套落地,OpenSSF 推出自動產生 SBOM 與漏洞通報工具;歐盟亦擴編政府 OSPO,並成立「主權科技基金」,以法律促透明、以資金保韌性,確保關鍵專案長期有人維護。
在合規與社群協作面,SBOM 因 CRA 成為今年 FOSDEM 的熱搜詞,甚至首度獨立成議程軌。會中從格式標準、工具產生到即時通報機制全面討論,強調「社群訂規則、企業做落地」,並透過自動化流程減輕維護者負擔。多國 OSPO 亦分享跨部會協作案例:德國讓政府、基金會與社群共用 SBOM 資料庫,法國則以黑客松形式訓練公務員實作合規,讓安全由單點要求轉為整條供應鏈的共同作業。
對台灣社群而言,正是熟悉 SBOM 與 CRA 的最佳時機。CRA 會否像 GDPR 一樣掀起全球連鎖效應?各界高度關注;同時,歐洲「開源優先」正重塑政府與社群關係。想了解政策如何改變開源生態,以及台灣能如何超前部署?COSCUP 現場見!
OCF 與臺灣的 L10N.TW 協作社群及眾多專業譯者,過去三年多來,與智新資通共同執行數位發展部的軟體中文化專案。在這段期間,我們協助本地化了多款重要開源專案,包括 GOV.UK Notify、GOV.UK Forms、Matrix Client(Element 系列)、IRMA、Yivi、Standard for Public Code、Bitwarden、Nextcloud、FreeOTP、GIMP 與 Mattermost 等。其中部分成果已成功回饋至上游原始碼庫,亦實際解決了國際社群中長期存在的使用與翻譯問題。
目前,這項由政府資助的軟體中文化專案階段性任務的逗點,正面臨轉型之際。OCF 期望拋磚引玉,從協調執行者的角度出發,分享與政府協作時的技巧與應對經驗,並整理這幾年來在與國際社群溝通時所累積的實務學習。
此外,過去累積的翻譯經驗與用語字彙表,也讓我們開始思考:這些成果是否有機會進一步轉化為更大的社群資源?OCF 近期嘗試以翻譯《Standard for Public Code》等文件類型的經驗,搭配 AI 工具,完成了 OSPO 聯盟《良善治理手冊》的繁體中文譯本,並將其與其他成果彙整,透過一支 GPTs 工具 ——「台灣 l10n 囡仔」進行實驗,讓內部同仁能閱讀最新的開放科技知識。
我們希望透過這兩項翻譯小實驗,拋出一個思考方向:這些努力,是否能為臺灣社群帶來更多共享價值?期待與更多夥伴一起討論可能性。
今年度 OCF 不像往年出動一大團人的與會,感謝 COSCUP 的同行夥伴一同維護運作著共同的攤位。做為第三年臺灣社群的集體出訪,我設定了「一定要投稿投到」加上「我要認真參與 Fringe」的與會策略。在這場演講中,我將分享在投稿 FOSDEM 時應當要做的準備,及建議先備好的投稿參考資料。同時這次投稿了三個 Devroom (教育、社群經營及閃電秀),最後上了兩個,也會同時分享這其中與這兩軌社群對話、合作、與會現場他們社群接待講者的經驗。另外同場加映這次會期間參與了三個 Fringe ,包含了 Open Compliance 工作坊、CHAOSS Con 及 Open Collective 基金會的串聯活動,在這議程中也會同時分享這三者的參與的小故事、需要有的事先準備,及學到、聽到及看到好玩的國外社群活動的玩法。 Open Compliance 工作坊中建立了開發者與使用者間「對話」的方式,同怎樣同時秀出每ㄧ個工作的 capacity 同時,也展現出其與使用者間的對話;CHAOSS Con 中有著怎樣一同讓開源社群更好的對話;而 Open Collective 正式結束了國外的 OCF 轉以「社會企業」模式服務國際的社群,他們正在開源社群網絡投注哪些新的基礎設施?同時社群間又怎看呢?
《數味食光:臺灣飲食記憶特展》是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接手「國家文化記憶庫 2.0」之後的重要階段性展覽。本展不僅整合了前瞻計畫一期期間透過公開徵案所累積的資料,也結合了 2.0 時期的社區參與行動。同時亦匯集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台史博典藏,及如圓山大飯店等國宴級場域的館藏資源,試圖在虛實交錯的展演中,透過視覺、聽覺、互動體驗,拼湊那些難以具象呈現的味覺與嗅覺記憶。
筆者曾於開放資料建置初期,作為陪伴者協助社區參與,也在 2.0 時期與成大謝仕淵老師協作進行「可食記憶」的線上策展,並邀請六個社區共同行動。令人關注的是,在本次《數味食光》實體展覽中,原本的線上策展資料被再一次轉譯為實體展的一部分。然而,這些原本僅存在於數位形式的資料與論述,作為「第一次策展」的基礎素材,參與者的貢獻是否應在此次再展示中被重新命名與顯彰?
當我們面對越來越多「原件」即是「資料」、而非紙本實物的策展時代,也應思考現行策展中對於資料貢獻者的標示、顯名方式與界線。在這場文化數位化與再現的過程中,如何尊重原始貢獻者,正是我們需要共同面對的策展倫理課題,希望在這場分享中與各位交流嘗試聚焦中我們來自開放社群得的共識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