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CUP 2024

事件、歷史製作與展示
2024-08-04, 15:15–15:45 (Asia/Taipei), TR512

博物館被視為是一種能以具體物件作為媒介,藉以溝通、表達、呈現與傳遞專業知識的機構。而博物館此機構作為特定時空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形成過程,也無可避免難以不去觸碰,關於彼時主導的政治行動的意識形態,諸如殖民主義、帝國主義與民族主義等,並且會對社會集體價值與觀念產生重大影響。而展示作為特殊書寫文本,再現、動態詮釋且脈絡化人類社會積累的知識,向觀看者傳達意義、關係與權力。 故在博物館的展示中,文化不只被動地被呈現,同時更被主觀地詮釋、再現與挪用,博物館除了展現其文化知識、藝術美學、生命奧妙、科學真理,同時需要探究,在那背後,是由什麼決定適當的文化、藝術、自然與真理。博物館擁有「詩意」(poetic),也同時具備「政治學」,藉由「物」此凝聚意義符號,對於建構社會認同與表達文化差異象徵的獨特性。在過去,博物館的出現,絕大部分伴隨殖民帝國的擴張,展現帝國威勢民族誌式的蒐藏,或是為顯現王公貴族品味財富、珍奇櫃式的展示等,博物館的性質與定位隨著社會變遷、思想轉向產生出新的博物館類型。因著社會與政治發生巨大變化,殖民主義遭到批判,蒐藏品的真實性與客觀性亦連帶重新檢視,也因此,面對時代演變、解殖思想興起,博物館應該要以新的觀點和方式重新看待自身定位,讓歷史記憶不再侷限於國界與過去,也不再與民族國家倡導者的記憶混為一談,而是跨越國界,著眼於有共同目標的地方社群、公共共同體,而地景的呈現與地方和國族認同的重新建構,都成為一種新的紀念形式被實踐著,博物館的歷史敘事也朝向多層次敘事發展。 而要如何重新建構敘事與展示,為未來世代保存多元記憶,便是本文藉由 各篇期刊文獻、書本篇章綜整所要探究的內涵。本講座將就博物館如何製作、形塑出歷史、事件、文化遺產,與如何藉由物的蒐藏與詮釋、展示的設計,進一步凝聚地方、集體、國族認同,亦或反思遭國家官方觀點煙滅的聲音,及批判關於以白人、西方觀點為中心的異國文化,最後帶到城市與遺產的展示也能刺激當地居民、觀光客的到訪,塑造出可參觀的文化樣貌。